前幾天跟大陸同事(來台參訪)吃飯,席間聊到兩岸不同的風俗文化。

事情要從農曆7/15中元普渡拜拜開始。公司傍晚也有拜拜活動,T邀大陸同事一起參與,我隨口說他們沒有這樣的宗教信仰,事後想想我也太武斷了些,也許事情不是我想的。之後問他們,說其實大陸也有中元祭拜的習俗,只不過不是在15號這天,而會提前一兩天在家裡拜,因為15號拜的話不吉利。

感想:同一種習俗,在不同的地方,會衍生出不少差異;認知不太一樣,後續發展也不一樣。難怪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可以成功申請世界遺產,哪天我們的中秋烤肉說不定也可拿來作文章 (烤肉也不只是吃吧, 也是一種"活動", 噗~)

聊著聊著,他們說台灣的芋頭很好吃(竹北11街麵食館的芋頭塊、鮮芋仙的甜點)、鳳梨就是菠蘿....。我心想,是啊,大甲的檳榔心芋很好吃(粉粉的鬆綿又Q又香),如果買到水水軟軟滑滑的就害了了。

接著,他們說了一些有趣的事,令人驚訝原來相近的習俗也會有我們所不知道的部分:


中秋吃芋艿

台灣的芋頭較大顆、色紫;大陸的是小芋頭(芋艿) ~ 小小一顆、顏色較白、形狀較圓。中秋節吃芋艿是習俗,典故跟明朝戚繼光抗敵有關,而且秋天是芋頭的產季(我自己猜的),就像我們中秋一定要吃柚子沒兩樣。

芋頭好吃是好吃,處理起來麻煩(咬手),所以如果是毛芋艿(表面有毛),便裝在袋子裡"摔",將毛摔掉,然後整顆帶皮下去水煮,煮熟了晾乾剝皮吃,喜甜沾白糖、喜鹹沾醬油均可。~ 好像在吃水煮蛋:p

這讓我想起江南常見的一道甜品 ~ 芋頭湯糰(我自己取的),一顆顆圓圓的芋泥球,捏成像元宵一般大小,放進甜湯裡。超市裡也有看到食材。猶如變種的芋圓,但台灣的芋圓是柱狀(口感QQ),大陸的是圓形(口感軟滑)。老實說,個人並不愛,感覺好像加了很多粉。但現在回想起來,也許不是加粉,而是芋頭品種本身的關係;把它捏成球的原理,如同馬鈴薯泥一般。

也想到日本東北的山形,秋天流行芋煮(芋頭+牛肉片的火鍋),那裡有一個節慶 ~ 芋煮大會,鍋子大得嚇人~!像要去參加金氏世界紀錄:p


端午包蘆葦粽

這個源於我們在討論南部粽(水煮)和北部粽(先炒後蒸)的不同,有人喜食南部粽,我則是北部粽的支持者。話題又牽扯到粽葉也有不同,有的用黃色的桂竹葉(通常用一片就夠、纖維強韌、但葉子較不香),有的用綠色的麻竹葉(通常用二片、葉子較清香),也有用月桃葉或野薑花葉子的。這時大陸同事說,用竹葉不香,他們都是用蘆葦葉!(哪泥?蘆葦葉是什麼啊?芒草嗎?!想像不出是什麼樣的葉子,又,誰說竹葉不香啊,蘆葦葉又有什麼香氣?)

蘆葦葉包粽子這我還是第一次聽到!(原諒我土包子) 我想像它應該跟野薑花粽比較相像。大抵江蘇多水澤,有水就會有水邊、沼澤岸的植物。大陸同事說蘆葦葉有一種特別的香氣 (這我只能靠想像),在煮(粽子?)的時候,有時也丟幾顆雞蛋在旁邊,蛋煮出來也香香的。(聽起來挺神奇的,不是嗎)

基本上,竹葉也好、蘆葦葉也罷,不脫「就地取材」,居住的土地長什麼材料,就用什麼材料。民俗活動也一樣,故稱風「土」民情。


這篇不在比較兩岸有何不同,只是希望下次有機會可以多發掘一些意想不到的事。




【推薦閱讀】

中秋吃芋艿的由來
http://www.epochtimes.com/b5/6/9/9/n1449058.htm

青青的蘆葉,悠悠的鄉音
http://cbqs.blog.sohu.com/49464810.html

芋煮大會 in 山形
http://ameblo.jp/linaworld/entry-1013253630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瓶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