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的日式神社,由遺址改建而成,原建築細節不可考。
日式神社的架高木地板.迴廊及要脫鞋進入的傳統,這裡都可看到。


進入這裡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此地的歷史與來龍去脈,畢竟日式神社在台灣保存下來的並不多,且日本雖同樣信佛教,但其信仰形式對台灣人來說仍屬陌生。這裡容我偷懶一下,關於慶修院已經有人介紹得很完整,我就直接引用了,請看:

1.  日本移民在台灣的精神寄託 - 慶修院 (吉野布教所)  《花蓮旅遊網》
http://go.poja.com.tw/history3.asp#
(有清楚的圖文說明)

2. 盒子家的生活點滴 - 花蓮吉安慶修院
http://www.wretch.cc/blog/pigbank&article_id=2151300

3. 吉安鄉拓墾歷史 《稻香國小製作》
http://design93.town-all.org.tw/view233/mainframe1.htm




吃喝完畢,來點有文化的,小阿姨介紹大家去慶修院,長輩聽到小阿姨說它是個日式神社,不太想進去,有點怕怕的,我想是傳統對異教信仰的陌生與莫名的排斥吧。但對年輕一代哈日族來說,這裡是尋求日式古典浪漫的好場所,妹妹們在這裡買了日式護身符,在掌心裡寶貝地賞著,直呼很可愛,我想她們找到了想像中嚮往的浪漫。

神社包圍在社區中,很難想像四週尋常的百姓住所裡,會有一棟日式的廟宇。更難以想像以前這裡是日本移民村。

一進門,先看到一座精巧的洗手亭,入境隨俗,在這裡用水瓢子舀水淨手兼淨心,任那冰涼的流水滑過掌心,實在是一種樂趣。我們進入神的結界囉。

中間的神社主建築,有濃濃的日本味,只是小了一號,環繞一圈,伴著寧靜放送的佛教音樂,心也跟著沉澱下來。

我想起奈良的淨教寺,難忘初見的美麗楓紅、冰涼的木頭地板與寂靜無聲的迴廊。為了一睹廊上驚艷的楓紅,我們脫鞋進入,迴廊的地板似有若無格格響著,發現右邊有個小巧雅致的池泉式庭園,也有幾株楓樹,就這麼靠著欄杆凝望下方的景色,無上的美好。來到左手邊,供奉著直立式的墓碑一座座,害怕嗎?有點,但是此刻的寧靜早已化解一切,不安似乎不存在。宗教向來與人的生老病死息息相關,與人生的喜事也息息相關。我們離開時,看到一家人和服盛裝,和廟方人員話別,那少婦好生優雅,我想他們可能是來祭拜的吧。

因此在看到那88尊石佛碑的長廊時,起初大家都不敢靠近,這種感覺我可以了解的啦,呵。小阿姨和姨丈不愧是最熱心的領隊,一直細心解說著,希望大家可以進入狀況,體會這裡過去的歷史。

於是鼓吹大家去看簡短的影片介紹,在裡面的藝廊木屋中(水池邊)(兼賣紀念品),有免費的影片可看,中型螢幕播放著慶修院的古往今來,可以看到一些老照片和日本人在四國參拜88間寺廟的行腳情形及寺廟分布的路線圖(有實拍影像)。看完之後戒心因了解而鬆綁而開始好奇,我們一夥人紛紛自動跑去參觀石佛長廊及其他雕像。呵~,策略成功!不枉領隊一片苦心。那影片很值得一看(你給我10分鐘,我給你很多故事),只要跟店員說,他就會播給你看,而且態度和善,買不買東西隨意囉。

院子裡還有綠綠的草地,水池子和悠遊其中的錦鯉,和一些石造桌椅,是個適合休憩的場所。

來這裡,靜下心,慢慢走一圈,小憩一會,接觸淡淡的軌跡,留下春日的和煦,嗯,滿好的^^。






【延伸閱讀】

為了避免以後忘記,我把上述1.日本移民在台灣的精神寄託 - 慶修院 (吉野布教所)《花蓮旅遊網》的內容轉貼如下,備供參考:

花蓮的古蹟有七處,五處屬於內政部指定的三級古蹟,兩處是縣定古蹟。五處內政部指定的古蹟所在位置由北而南分別是:富世遺址、吉安慶修院、吉安橫斷道路記念碑、掃叭遺址及公埔遺址。兩處縣定古蹟是林務局所有之:花蓮港山林事業所、花蓮吉野開村記念碑。


首先,我們就走一趟花蓮吉安鄉,去看一個日治時期的宗教信仰中心--「布教所」(慶修院)。 

吉安鄉舊稱吉野,最早是阿美族聚居之地,原本名為七腳川,在阿美族語裡就是「柴薪很多的地方」。這個柴薪很多的地方,因為在日本殖民初期阿美族人大舉抗日,最後有200多名阿美族人被迫遷移前往鯉魚潭或台東,而留下的土地就成為移民村的基地。當時只要日本移民前來,就發給一棟房子、一片大田地,也因此吸引了不少由日本四國吉野川沿岸前來的日人,並依著其故鄉內的吉野川而將此地更名為吉野, 而整個吉安鄉當時被建起宮前、清水及草分等3座日人移民村,即為現今的慶豐、福興和永興等3村。 直到民國37年才由國民政府將之更名為吉安。

「吉野布教所」當年是吉安鄉日人移民的最主要信仰中心,也曾擔任日語講習班、醫療所、喪葬法事服務等工作,曾經風光,也曾經破敗,在經過整修之後,現在的慶修院幾乎是東部保存最完整的日式寺院,文物史蹟也都維持完善,主體建築更可見到當時日本的傳統木造建築方式,十分精美,頗有江戶風格,值得前往觀賞。

「慶修院位於吉安國小對面的中興路上,吉野布教所建築形制遵循日本傳統高野山派寺院形式,為一型式特殊的日本風格寺院建築,建築為「寶形造」四角鐵皮屋面,出軒式入口,三面為木欄杆。寺院拜堂四週有迴廊,花木扶疏,環境清靜幽雅。

日本從殖民台灣不久後就開始進行移民「皇民化」,最早是由私人企業主導,隨後又由政府有系統的進行,並以當時尚未開發且難平定的花蓮為主,也讓現今整個花蓮地區、特別是花東縱谷內處處可見當時的移民村遺址,以及類似慶修院這類日本人的宗教信仰中心。

台灣對於日本殖民有著極為難解的情仇,有人認為日本人欺壓台灣人且掠奪台灣資源、也有人認為日本建立了台灣現代化的基礎,但若撇開政治與軍事來看,當時這些在政府或企業政策下移民前來台灣的日本人,也有著讓人心酸的一面。

這些日人移民,或許是政策配合,或許是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於是他們放下家鄉的一切來到台灣,來到台灣後,部分台灣人的仇視心裡,讓他們活得如坐針氈,終於,等到他們開始融入當地生活、開始與當地人有了良好互動的20、30年後,突然心目中宛如天神的日本天皇卻宣佈投降,讓這些人在驚慌中被迫放棄一切苦心經營的產業,回到日本,結果又被日本國人稱為「台灣子」,對他們來說,故鄉這個名詞已經變得十分模糊,失去的根基,又該在哪塊土地上找尋?

隨著日本軍隊進駐台灣之際,日本佛教各宗派也隨軍隊布教,甚至駐錫各地,日本佛教便由此開始傳入台灣。由於在吉野的移民漸多,大正六年(西元1917年,民國六年)日本移民川端滿二募建真言宗高野派「吉野布教所」,至大正十一年興建完成。 

「吉野布教所」(現今的慶修院)就是為了提供一個讓日人移民安定的力量,也為了布教而籌建的,以日本主要信奉的不動明王為主神(「慶修院所供奉的主神有弘法大師、不動明王及毘沙門天王,不動明王是密宗所奉的一種本尊,示現威猛急怒之鬼神像,乃以智慧光明摧破一切煩惱業障,故稱「明王」,亦稱「金剛」。而右手持劍,左手持索,口中一隻獠牙倒長、頂髮垂左肩是不動明王像的基本造型。 ),並依循日本四國著名的空海大師日本空海大師就是日本的弘法大師,在前往中國弘法後改名為弘法大師,且於日本四國境內設立了88所寺廟,每所寺廟主神都不相同遺規,行遍日本四國88所寺廟,請回88尊石佛,並刻出一座據傳可以治病的「光明真言百萬遍」石碑:這座高約2米的石碑,上刻「光明真言百萬遍」字樣,為慶修院持咒醫療的石碑

通常病患到此膜拜請求神明除病解厄時,住持法師或布教師會手持唸珠,領著雙手合十的病人,繞走石碑一百零八圈,並唸密宗佛號「嘛呢囉呢吽」一百零八遍,病人常能因此痊癒,傳為神蹟。這些佛像與遺址,至今都還能看得到。

而神像有八十八尊,這些石佛來源,有人說是虔誠的川端滿二在創建真言宗吉野布教所之後,返回故鄉四國,巡禮八十八所名剎迎回台灣供奉;有一說是許多在此接受醫療持咒而痊癒的病人為感念慶修院的菩薩保佑解厄,在返國後巡禮自己篤信的寺院謝恩,並向該寺院奉獻佈施,乞求迎回菩薩刻像,再帶回慶修院還願

慶修院經縣政府於九十二年八月七日修護完成後,已見其原貌及八十八尊完整之佛像在庭院中擺設,其修復過程亦以相片及影像等方式呈現在服務空間內供我們觀賞。

慶修院地址:花蓮縣吉安鄉中興路345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瓶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