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香香~!一進中山堂就聞到滿滿的木頭香~!
趁播放影片的空檔,抬頭一望,哇~滿滿的木造結構!
既吃了滿妹豬腳、來到林田山門口,不進去說不過去。
更何況林田山是我相當喜歡的地方。
距離上次來這裡,少說也有三年了吧。
不免憶起過往....跟什麼人來,發生了什麼事。
這種久久到一次的地方,一旦重遊,驚覺時間過得之快的。
而林田山,之前已規劃得不錯,現在又更好了。
雖說更好意味著人工斧鑿痕跡更多。
有時候很難,你放任它不管,會更接近原貌與古意,卻唯恐建物隨時間破敗腐壞。
你要為它新添或維修一些設施,又顯新,失去往日的氛圍。
最好在兩者中取得平衡 (廢話)。
而林田山現在是中間偏新。
但整體規劃的環境整潔有序,看得出社區營造者的努力。
好里佳在的是,林田山沒有變成第二個九份。
沒有漫山遍野到處開花的店家與隨意亂竄的遊客、可怕的人潮。
這裡,除了三兩遊人或團體的一時嬉鬧,其餘時間仍相當安靜。
林田山,日據時代的伐木小鎮,舊稱「摩里沙卡」(摩利莎卡)
日語意為「森坂」~ 一個長滿森林的斜坡!(光想像就很美)
後因政府保育山林,禁止伐木的政策,這一時繁華的山村才寂靜下來。
這裡保存很多日式的房舍,都是用檜木做的哦。
也因此處處充滿木質的香氣,至今猶存(當然很多是新蓋的)。
這是我覺得最享受的地方,除了滿眼的綠意(山啊樹啊)
空氣中飄散著木質香,吸入你胸膛,進入你腦袋,人整個清醒過來!
不,應該說人整個清新!彷彿吸入滿滿的自然。
林田山,一個用「嗅覺」記憶的所在,我不會忘記。
↑兩部古早的放映機,訴說著過往的時髦
想當年,中山堂一星期兩次的電影播放,可是當地的大事,大人小孩重要的娛樂
我們拾級進入中山堂,暗暗的大堂內正播放著介紹林田山的影片
我並沒有專心聽/看,只顧著體會坐在高腳連排木椅上的趣味(比一般椅子高)
這椅子有一點教堂的感覺,而這寬廣的空間內沒有一根樑柱!
抬頭往上望,天花板上支撐起密密麻麻的三角木構
這或許是濃濃木香的來源
↑一間廢棄的小學校(森榮國小),有大操場,還有司令台和瞭望台
整個空間很有以前的布洛灣的神韻,懷念~
一直沒機會走過去看,希望下次能仔細瞧
↑重建的中山堂,仍舊秉持木造精神
木頭窗、木扶壁,看了很舒服
↑雖過了暑假期間,來此參訪的學童仍相當多
↑園區多了大型木雕,放在戶外作裝置
每一座的紋理和線條都不一樣
↑我們在中山堂遇到講解團,便跟著老師走
老師說這棵是柚木(中間高高的那棵),是製作家具的良材
呵~ 怎麼聯想到泰國和運木頭的大象
↑老師在講,你有沒有在聽?
(ㄟ...看我所站的位置便知:p)
PS. 我喜歡這棵松,還有遠山的青翠
山下有一條溪流(萬里溪),上回來時有去溪邊玩水,順道經過一個原始小社區
↑ 運木材的舊鐵道,大家最愛在此拍照留念
↑天空與山林如此開闊
看著天光雲影,心情變好好
↑ 重建的旭東亭(六角亭仔),原為檜木所建,後改以南洋杉和水泥
登此亭據說可遠眺東海岸旭日東昇
老師是左邊那位歐吉桑,當地的文史義工
國語不太標準,但語帶感情,對當地有很深的了解
↑多了一些新建物,這幢是木雕展示館,裡面陳列大大小小的木雕作品
有趣的是外牆的璧面呈一彎弧形,蠻特別
改變的是,之前的古早味柑仔店不見了(還是沒開?)(在另一邊的舊社區前)
大家都若有所思(失)
而林田山,最叫我難忘的
是上次來時,行走於舊社區的巷弄間
從屋裡飄出來的飯菜香
坐在小客廳裡的婆婆
正餵食著小孫子
一邊親切地隔著窗與外人寒喧
這昏昏的午間
老人與小孩的世界
空氣凝滯的寂靜
滲入家常的溫暖
而今想來
恍如一場夢
=========================================
延伸閱讀:
【簡介】 隱世山城-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林田山原名「摩里沙卡」(森?的日語發音,現
稱森榮),這個離花蓮市約四十公里,隱身在中央山
脈腳下,因木材而繁華的小山城,民國50年代是林田
山伐木的全盛時期,「摩里沙卡」聚集了約四、五百
戶人家,約有二千多人居住於此,其中更有為了林場
員工子女就學需要所設立的森榮國小及林田山幼稚園
,每週免費放映 2 至 3 場電影的中山堂,供應日常民
生用品的購買部(福利社),解決單身員工飲食問題
的公共食堂,以及製材廠、火車站、修理廠、醫務室
、豬灶、公共浴室、攤販市場、冰果店、米店、洗衣
部、魚菜部、理燙髮部、消防隊、文化工作隊等等,
十足是因木材而繁榮的山中城鎮。
林場裏堆積如山的原木,散發淡淡的檜木香氣瀰
漫著整座山谷;山區伐木場的集材機不停地運轉、集
材;拾階而建的日式魚麟黑瓦房,濃烈大和風味的建
築,遺世獨立在山間;加藤式「蹦蹦車」拖著粗大的
原木在山區川流不息,呼嘯的「流籠」夾雜著伐木工
人的吆喝以及低吼沉重的鏈鋸聲,此起彼落地盤旋迴
盪在山谷間……。這宛如電影「多桑」裏的場景,是
台灣遺留下來最完整、最具特色的伐木基地,無論規
模或重要性,都是「東台灣林業開發史」上重要的據
點與見證。
然而,台灣光復初期的「三多」林業政策-多伐
木、多繳庫、多造林。在伐木多、繳庫多,遠比植栽
造林的速度迅速下,造成大地生態環境的反撲,也使
森林遭受破壞後的後遺症一一呈現,造成逢雨作水災
、無雨則苦旱的慘重社會成本損失。民國60年代環保
意識的抬頭,保護森林運動風起雲湧,政府適時的重
新調整林業政策,以國土保安、森林永續經營、保護
森林資源為宗旨。林務局也在 民國 78 年 7 月 1 日 起
,由事業預算單位改為公務預算單位,從此不用再以
林養人,自負盈虧來砍伐森林。是因,成也木材、敗
也木材,一些靠生產木材而興盛、繁榮的山城小鎮,
也就逐漸地的沒落,繁華落盡的林田山,人口也隨之
外流只剩下幾十戶人家;當年風光一時的「蹦蹦車」
,滿載著林田山人的回憶,漸漸走入歷史;偌大的中
山堂,也不見當年萬頭鑽動的盛況;幸好,以台灣檜
木製成的一百多幢日本式魚麟瓦房,難能可貴地依舊
林立於繁花綠葉當中,這大概是氣力放盡的林田山,
留給世人最後一抹的嘆息和感傷。
林田山有股無可抗拒的吸引力,其吸引力的源頭
及基礎,緣起於60年幽遠歷史所散發出一種特別的林
業人文所產生的動人力量。正因為這懾人力量,林田
山林場近百年來的轉變,如何從過去的繁華榮景,因
林業政策的改變趨至沒落,再由社區總體營造概念,
轉化成為保存林業文化資產為目標、積極推動社區林
業計畫,刻劃「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的每一筆歷史
軌跡,讓屬於林田山的故事,得以不停地繼續說下去
…… 。
【 館舍特色 】
「嗨荷嘿、荷荷嗨,林田山是我們的家鄉,我們
的事業在這裡發展,我們的兒童在這裡生長,啊~我
愛林田山……」這是林田山之歌中,一段描繪當時林
田山林場員工的生活寫照,這個隱世獨居的山林小鎮
,曾因其豐沛的林產資源,創造歌舞昇平的榮景,更
因為優渥的生活機能條件,遺留下許多深具特色的建
築遺跡,彷彿未完待續的影片,隨時期待著續集的發
生……。目前,園區內仍保有許多當年遺留下來之特
色建築與設施,如:日本式木造魚鱗黑瓦房的「日式
住宅區」、運輸產地原木的 「森林鐵道」、景致優
美的 「旭東亭」、提供單身員工伙食的「森榮餐廳
」 、目前的 「 林業文物展示館 」 ,則 原為放置
林場工作機具的倉庫,以及當年的高階主管宿舍,現
已整建為 「林田山社區咖啡館」(林田山服務中心
)等等,其歷史意義與其建築語彙,為歷史紀錄中不
可抹滅的最佳佐證。
林田山是台灣遺留下來最完整、最具特色的伐木
基地,無論規模或重要性,都是台灣林業開發史上重
要的據點與見證。近十年來相關單位曾企圖讓園區重
現生機,先後進行諸多大型規劃案,民國75年,林務
局委託亞東造景公司完成林田山森林遊樂區計畫;民
國85年花蓮縣立文化中心推動辦理的「林田山藝術歸
鄉」活動;民國87年度起接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社區總體營造的輔導,由初階段的社區居民意識凝聚
、社區人才的培訓到自行企劃辦理各類藝文活動;近
年來,林務局推動社區林業計畫,將林業帶入社區,
社區結合林業,以再造林田山為一座林業文化園區的
理想努力著,試圖用另外一種的內涵方式,使沉寂已
久的林田山風華再現。
◎文字資料提供:林田山社區咖啡館
留言列表